- · 《科学社会主义》编辑部[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期刊栏[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数据库[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投稿方[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版面费是多[10/30]
马克思与庞巴维克科学社会主义与庸俗经济学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瑰宝,而《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则可视为《经济分析史》的简要版。该书评述了十位伟大的经济学家,通览此书几乎就能鸟瞰19世纪下半
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瑰宝,而《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则可视为《经济分析史》的简要版。该书评述了十位伟大的经济学家,通览此书几乎就能鸟瞰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主要的经济学家及其成就。而在该书中,描写马克思和庞巴维克的两篇是作者最用心思,也是分量最重的,且在介绍庞巴维克的成就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将之与马克思进行对比。某种意义上说,尽管科学社会主义与庸俗经济学有着极大的差别,但在熊彼特眼中仍有很多可相互参照之处。
关于马克思的部分(1818—1883)熊彼特将马克思描述为集预言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导师诸头衔为一身的伟大人物,超过了对其它八位经济学家(仅略逊于庞巴维克)的赞誉。熊彼特还声称,“我们不必相信一个伟大的成就……完全正确、一点错误都没有。恰恰相反……我们可以想象它基本上是错的,或者不同意其中任何一个特别的观点。对于马克思的体系来说,这样的非难,甚至是完全的否定,并不能给予马克思的体系致命一击,而只能有助于揭示出这个体系的力量。”不得不提的是,作为庸俗经济学家,熊彼特只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一种思潮来加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及相关事物的分析和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有些看法甚至是错误的。关于其错误认识,在本读书笔记中将不再详述,而重点撷取熊彼特超越了其阶级局限性,而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不得不予以肯定的部分。
熊彼特对于马克思总体而言是不吝溢美之词的。“他(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他的基本立场以及社会主义意志是结合在一起的,那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得赞美他(马克思)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博学,他的社会洞察力……肯定要超过同时代的其他社会学家……经济史观,无疑是他个人对当今社会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最重要的贡献。”“我相信马克思是第一个超越传统的经济学家……这足以使他在现代周期理论的研究方面享有创始人的地位。”“他(马克思)在一流经济学家中第一个懂得并系统地教授经济学理论如何进入历史分析、历史的叙述怎样转变为历史论证。”
熊彼特用自己的天才,将马克思经济史观的理论内容归纳为两个命题:“(1)生产方式或生产条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的决定因素,并由它产生了人们的处世态度、行为和文明的方式。(2)生产方式本身有它自身的逻辑。”熊彼特讴歌了这两个表述,并认为其具有基本真理,“基本真理的魅力正存在于这种真理所具有的单一关系的严谨和简明之中。”
对于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熊彼特认为马克思的朋友和反对者都从未正视过他在纯经济领域去的的成就,对于他的朋友而言,经济学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给予“太多的声誉本身似乎就是一种亵渎”。“对他的反对者来说……他们几乎不可能承认,如果他的有些工作是由其他一些人做的,他们会给予这些人很高的评价。”
举例来说,如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工业企业和控制单位有扩大规模的倾向的论述。熊彼特认为,“考虑到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预言大企业的出现这一件事,就是一个成就。但他做的远不止这些。他巧妙地把集中和积累过程联系起来,把前者视为后者的一部分——不仅从实际形态方面,而且从逻辑上”。关于庞巴维克的部分(1851~1914)
熊彼特在维也纳学习时的老师之一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巴维克,“从某个方面来说,一个真诚地亲身研究他的学说的人,是最不适宜担当这项任务的(撰文追缅)。如果我在回顾他的毕生事业时难以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或者,如果读者在下面的叙述中发现任何出于真挚热爱的溢美之辞和出于哀悼的追思,我将深感抱歉。”这样的表述是在本书中的孤例。由此也可见其与庞巴维克的深厚情谊。
“众所周知,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科学生活中最卓越的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当时凤毛麟角般的卓越政治家的榜样,是一位杰出的财政部长”,也是“整个时代中五位或六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给了我们一个兼收并蓄、包容一切的经济理论——用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尺度对经济生活进行卓越分析的理论——以门格尔的理论为基础孕育构想,再由对一个他认为一直未得到解决的问题的看法展开。这就是关于利息、关于利润的问题,是经济学最困难、最重要的问题……在庞巴维克之前,只有马克思充分理解这一点。”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网址: http://www.kxshzy.cn/qikandaodu/2021/0513/672.html
上一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
下一篇:两大终结与两大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