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社会主义》编辑部[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期刊栏[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数据库[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投稿方[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版面费是多[10/30]
科学社会主义在三个维度的生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科学社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来,其所蕴含的哲思和洞见令无数学者心驰神往。而科学社会主义在前进中,不仅有推动也受到阻碍。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对科学社会主义所蕴含的“生机”进行探索,可以更透彻地明晰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增添更多的选择。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历史维度的生机
“科学社会主义”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非凭空建立的,而是在继承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行阐述的。从18世纪的启蒙学者到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经过了历史的荡涤。而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历史的沉淀中所诞生的,将这一概念重新返还到历史中进行回溯更能澄清其本身的意义。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所带来的特权现象,他们“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竖起了“自由、平等”的理性旗帜,把以往的一切都“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依照他们所认为的理性的法理建立一个永恒的理性王国。然而他们所期待的“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从未“理性”过。他们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在他们努力之后到处滋生着剥夺财产、犯罪、暴力压迫、卖淫,反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他们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更无法实现他们追求的世界。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部分人的解放,由于启蒙学者自身的局限性,不论是对理论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都是不彻底的。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并批判了启蒙思想家们的理想王国。他们在抛弃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王国之后,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未来愿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协作制度”,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傅立叶讽刺资产阶级的华美许诺与现实的反差,圣西门认识到法国革命是阶级斗争且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欧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然而,不仅他们所期待的少数天才人物并没有出现,他们所试图感化的冷冰冰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毫无回音。他们自己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越完美,就距离社会现实越远。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生成的,它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迫切期待去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愿望,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完善了原本的空想。科学社会主义是超越一代又一代欧洲思想家的理论精髓,失去了前人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恐怕同样会沦为“空想”。马克思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中提炼出的抽象规律。这种规律凝聚着时代的精神,不论是“空想”还是“科学”,都承载着历史。正是蕴含了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才能真正贯穿整个人类发展,而不游离于历史之外。只有这种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才能在一切人类史中始终保持生机。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现实维度的生机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重要支撑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是这两大支撑使得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能够紧密结合现实,不论是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现实,抑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任何一种理论思想脱离了现实的构建都将变成空想。
黑格尔虽然“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他并没有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一任务。黑格尔只是将客观世界的存在描摹为事物与发展本来就以某种存在形式存在的现实化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现实的基础,将社会主义带回到了社会现实当中。唯物史观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由唯心主义的理论视角转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
恩格斯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手段“不应当从脑袋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实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同样是一种社会客观规律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不是思辨产生的,而是由现实所揭示的。马克思从切实的历史中逐步地提炼,把人类生存、性的需要和繁殖三个方面放回到了历史中,让在唯心史观中与现实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能够和任何一段时间的“现实”产生了联系。这使得以唯物史观为支撑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够有其适应时代的含义,而不会变得抽象、虚幻。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网址: http://www.kxshzy.cn/qikandaodu/2021/011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