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社会主义》编辑部[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期刊栏[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数据库[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投稿方[10/30]
- · 科学社会主义版面费是多[10/30]
《哲学的贫困》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义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成功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各个经济范
义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成功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各个经济范畴,初步拟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货币、工资、利润、地租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特别在批判蒲鲁东否定劳动力是商品、并且具有价值的谬论时,马克思强调指出:“劳动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为商品由生产劳动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旧在这里,马克思虽然还没有使用“劳动力”这一更加确切的概念,但他已经用“劳动”表达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马克思认为,一经指出劳动(也就是劳动力)是商品这一事实,就能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赤裸裸地揭露,把资产阶级最大的秘密戳穿。”⑨这就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关于剩余价值的新观点。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剩余价值南新观点,此后不久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1847年下半年,马克思在给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的外围组织——工人教育协会所作的报告中,充分揭示了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格这一隐情,并且说明资本是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而资本的存在和增殖又是以资本家剥削工人为前提的i这些残酷的剥削者正是通过购买和支配劳动力,而又“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0马克思的这个报告,后来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题目发表在《新莱茵报》上。对予马克思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恩格斯作为知情人以肯定的口气说,马克思在当时“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点,从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和1847年在布鲁塞尔所作的、1849年发表在《新莱茵报》第264——269号上的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可以得到证明。”o总而言之,马克思在1847年提出的关于剩余价值的新观点,在理论上使政治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经济理论奠定了一块牢固的基石。第三,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手段,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主要之点。马克思针对蒲鲁东主张阶级调和的说法指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采取公开对抗的形式,酿成阶级斗争局面,雨“这个斗争一旦达到最紧张的地步,就会成为全面的革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出发,进一步强调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教导无产阶级要致力于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而斗争。马克思写道:“工人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从此再不会有任何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9马克思的这段话,使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科学表述。这一科学表述,无疑是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压迫阶级的存在,是这个仍然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重要客观条件;而无产阶级作为最后一个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的灭亡和一个消灭任何剥削的崭新社会制度的建立。所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为此,无产阶级就必须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要形式,同资产阶级进行长期的斗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本书的结尾处写道,“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乔治·桑)。旧从《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一书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8月末至9月初在巴黎会面,尔后共同进行了三年来的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新成果,都在这里以论战的方式简要地表述出来了。这本书,勾画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轮廓,奠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初具规模。但是,它毕竟还没有最后完工,还需要马克思j恩格斯这两位科学巨匠继续建造。因此,从1847年7月初,即在这部论战性的小册子一一《哲学的贫困》发表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一直到1848年1月末,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任务,终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并且使这一科学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公布于世。与《哲学的贫困》论战方式不同,《共产党宣言》采纳了恩格斯的建议,并在他的积极参与下,主要是由马克思运用“叙述历史”的笔法写成的@。这种笔法,有利于从正面作理论上的系统展开,再加上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段在思想上又有很多新的收获,因而使《共产党宣言》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我们从《共产党宣言》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拟定的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理论,都在这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正面发挥,从而进一步把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科学观点发展到了一个更加高级的、更加成熟的阶段。这两位年轻而伟大的学者和战士,就是以他们这两项辉煌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诞生开写出一张历史性的证明书。同时,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的创作过程,也十分清楚地向人们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上,通过在科学研究中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长期斗争中,才使自己真正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①转引自叶宗奎、严宜生、杨光远、杜康传、曾汉祥合著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20页。②转引自许征帆、李鹏程、马绍孟、成保良、刘伟能、刘炯忠合著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l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③‘列宁全集》第3卷,第189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23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4页。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页、第94页、第94页。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365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2页.⑩⑥@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8页、第197页、第197页、第197页.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23页。[责任编辑王亚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l期一‘———————————————————————————————————一科学哲学关于.知识论的争论及实质李荨右内客提要知识论的争论,是以唯心主义经验论或唯理论为背景信念而展开的·现象上是不同形式的知识论观点、方法之争,本质上则是不同形式的科学观之争,是不同倾向的哲学观之争·这种争论,并束超越“形而上学”,恰是。形面上学”在新论域中的延续.知识论的争论,是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相互对峙的典型思想形态,是西方哲学史上科学哲学观点与近、现代科学方法片面结合在当代的畸形发展和继续.唯铂辩证法是理解知识论争论的钥匙·是使争论摆脱困境、走向科学化的正确思想路线.知识论争论的理论思维教训和合理因素,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系统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争论的主题知识论是关于科学理论系统或科学方法论系统。这是当代西方各派科学哲学家都一致同意的。但知识论的主题形式是什么?‘其看法则大相径庭。简要地归纳,主要有三个相互对峙的知识论主题形式:逻辑经验主义的逻辑语义模式;批判理性主义的知识进化模式;历史主义的科学变革模式。逻辑经验主义把知识论归结为逻辑形式、语义形式,即关于知识论的“科学语言”结构问题。从而表现出逻辑语义模式的极端片面性。第一,把知识论逻辑化、语义化。逻辑化、语义化被视为知识论的唯一必然形式,使逻辑、语义分析的意义绝对化。一切称得上科学的知识理论、方法都需要某种逻辑、语义分析,但不应无限夸大逻辑、语义分析,使之变成知识论的唯一形式或方法;也不应该用这种形式或方法代替知识论的研究,把知识论研讨限制在逻辑语法范围之内。第二,把知识论元科学化。元科学概念和一般化、概括化相似,但一般化、概括化不论怎样普遍,其抽象、总括的理论形式总是伴随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元科学概念则相反,它作为一种思维抽象,具有单一的绝对性,不依赖于知识的实际内容,不随知识具体内容、论证、命题的演变而演变,无论知识内容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元科学也不会有任何变化①。第三,否定科学知识内容的研究。认为知识论就是关于知识形式的系统,即知识形式的研究等于知识论本身的研究。知识内容被排除,导致研究、探讨的形式化。所谓形式化的重构,就是逻辑语义模式的独特功能。从而知识论的研讨便脱离了知识的内容,并颠倒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联合起来”,一致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逻辑语义模式及其“大多数富有特征的论点。旧从而把知识论主题形式转移了,转入动态的描述、分析之中,各自提出了知识论模式。从现象上看,似乎校正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片面化、形式化倾向,知识论主题被真实地纳入现实的科学发展轨道。其实不然,无论是批判理性主义的知识进化模式,还是历史主义的知识变革模式,只是把知识论主题转动一下,按各自的思路校正一下视角。而后便进行一种与逻辑经验主义相对立的研讨形式,并同样把这种研讨形式绝对化、唯一化。·12·批判理性主义把知识论主题形式放在知识进化、增长问题上,主张大胆的批判,无情的证伪。其目的不是科学地揭示知识进化、增长的客观规律性,而是不断导致知识进化模式的重建、更替,以此证明批判、证伪的绝对性、永恒性④。一味强调批判地证伪·无限膨胀批判地证伪的权威,不给证伪的对立面证实留个合理位置,必然使批判地证伪导向极端,和逻辑经验主义一样,知识进化模式必然陷入形而上学之中。历史主义不仅与逻辑语义模式相对立,也与批判理性主义有分歧,另辟溪径,把知识论主题引入科学史,建立了科学变革模式。科学变革模式注重社会心理因素·重视科学变革的多元化探寻,即强调个人的特性偏见、奇恩遐想、神灵启示、寓言故事等怪癖的东西在科学变革中的作用。确切地说,这种模式,只是名义上的,目的是寻觅历史主义科学观的证据、脚注,本质上并不是要从科学史中概括出知识论,而是要把观念的模式强加于科学史。同样,历史主义的科学变革模式与真理无关,认为科学变革只是一种范式的转换。如果说批判理性主义的知识进化模式还注意到知识论与真理有关,提出个逼真问题,那么,历史主义的科学变革模式则把知识论与真理彻底分开,拒绝任何关于知识论与真理关系的探讨,认为知识论是无穷的探索、变更,与真理是无缘的两码事。然而,科学实践反复证明,科学知识与真理内在相联,真理就内在于科学知识之中。可见,历史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知识模式,也各持一端,固执己见,与逻辑经验主义的起点和终点一样,重蹈形而上学的覆辙。关于知识论主题形式的探讨、争论,科学哲学三个主要知识论模式,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指斥对方的观点,展开不同知识论形式的批判、争论。但由于其具有共同的哲学背景,不论探讨、争论具有怎样的新颖性、独特性,都无例外地带着“形而上学”的痼疾。争论的焦点由于探讨、争论的主题形式观点不同,因此,关于知识论的焦点的看法也各异。逻辑经验主义把知识论焦点放在知识命题的意义性上面,知识命题的意义表示“给与的条件对命题的意义或是证实的,或是证伪的。”知识命题的意义是寻求“对它们的证实.决定它们的真实性。’'①所谓知识命题的意义,是指经验证据与命题之间的关系。知识命题是一组逻辑概念或假设,看其是否有意义,就要看是否被经验所证实,被证实的就是有意义的命题,反之就是无意义的命题。可见,知识命题的意义和经验证实息息相关,似乎很有道理,因为经验确实能够证实许多科学常识。但把经验升为知识命题的绝对标准,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不论何种经验,其自身的可靠性还需实践的检验。质言之,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原则,实际上是以哲学经验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经验主义原则,它排斥对于科学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只滞留于单一证实之点上,所以,又是一种片面的经验主义。此外,正是把意义原则作为知识论根本方法论原则,逻辑经验主义才概括出一个归纳的知识积累观,即知识理论是逻辑的归纳的结果。知识论确实需要归纳法则,但不是唯一法则,归纳的积累观,必须伴之以演绎的综合观。只有归纳与演绎相互统一,知识论的焦点,即科学方法论问题才能得到科学的认识和解决。、批判理性主义走向另一端,坚持知识命题的意义不是经验证实,而是经验证伪;坚持知识论不是归纳的渐进积累,而是演绎的革命突现。这种思想若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补充,则是非常恰当的。但并非如此,它是作为一种绝对方法论与逻辑经验主义相对峙的。批判·13·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网址: http://www.kxshzy.cn/qikandaodu/2020/1209/410.html
上一篇:再论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下一篇:论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征和规律